文章作者 周英
原文刊发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17年第8期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工具和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并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否定,而是对原有核心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延续和革新。电子书包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即是要让电子书包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拓展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信息化教育的新常态。
一、数据及时反馈 学情易于把握传统常态教学中部分教师会使用抽样调查进行前测,根据收集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教学难点,但是这种前测的数据不够完整。如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发布预习作业,并对预习的效果进行前测,就能在上课前一天准确地收集到学生真实的知识起点和难点,并准确地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定位教学难点,再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来突破难点,教学的效益会大幅度提升。
教师课前查看学生听写每个词语的正确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环节将一节课进行分段,大部分教师教学的推进主要是根据时间段决定,少数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根据学情进行些许调整,但主要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并不能做到准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在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如果我们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一次课中测,就能准确、真实地了解到此学习活动的效果,如果反馈统计数据体现出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得较好,就只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解决还没有掌握的学生的问题;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得不够好,那么教师就不应再向后面的环节推进,而应该回到刚才的环节,再次组织学生对此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直至通过测试。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真正基于学情关注生成的。
课堂查看题目正确率
传统课堂教学后教师会布置相应的作业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作业基本是全班统一,不能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利用电子书包的分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课前测和课中测的结果,按学生知识点掌握水平的高低,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发送有针对性的作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作业都是基于现有的学力水平进行的,其个性化和差异化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课前、课后对分组学生分送任务
二、思考全程记录 思维完整展示
我们往往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对方的思维,在传统课堂中这是一种重要且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问题提出后,有多少学生真的在思考,思考的结果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利用电子书包发布核心任务后,平台的监控作用能确保每名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任务提交后,每名学生的想法都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利用学生提交的作品作为再生资源,引发学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互相剖析、理解、辩论,最后达到学生彼此之间的认同。
三、历程自动记录 回溯时时呈现传统教学的历程是很难记录的,教学过程的回溯更是不太可能。但电子书包能自动记录我们学习的历程,通过回溯功能,能将我们带回课堂教学的情境,根据教师的课件回顾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或家长一起查找问题出现的环节,支持学生反复学习,让每一个人的困惑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利用电子书包的互评功能,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立即看到其他已完成学生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批注、评星和评语,进行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形成更多生生间同时进行的深度互动,同时孩子也能站在“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评价学习任务,让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更加深刻,高效利用了课堂时间,增加学生间交流的渠道和维度。
五、兴趣充分激发 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较长,远远超过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会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电子书包在课堂上的运用,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元,针对性和集体性的点赞、抢答、随机对比、投票、赛选、拍照、录音、录像、相互点评等各种功能有效运用,并结合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让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有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战胜了身体的疲劳,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不断革新,将有更多的信息化工具进入课堂,教育信息化必然汇聚“海量知识资源”、 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新态势已然出现,将更好地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每个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提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