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划重点——研学旅行知识大普及
文章来源:心里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人气:3580 发布时间:2018-08-06
一、什么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简单来讲就是在旅途的过程中,了解并吸取相关的知识点。研学旅行,也叫游学。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明代的顾炎武、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等。可见游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非常珍贵的部分。
古人有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时候就有孔子驱车周游列国去游走求学,可见我们的游学精神是多么地源远流长。“研学旅行”的发展就是这个时候传承下来的一种时代精神体现。
研学游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体,它有助于新时代的少年们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具有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样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So,基层学校该如何有效开发和实施“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呢?
答案是要先解决好研学旅行的认识定位,其次是活动操作两大问题。
1.“研学旅行”的认识定位
(1)要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来研发
依据《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我们把国家和地方课程中有关联的学科综合性活动做为“研学旅行”课程的拓展点,仔细深入研究有关联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的关系,形成“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同时结合“学生是课程研发者”理念,从学生个性,兴趣和素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坚持“从课内走向课外”,结合学校周围的教育资源,构建和研发相关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让它刚好地和国家,地方课程相结合。
“研学旅行”课程构建还应关注学段要求,制定不同阶段的研学目标,设计不同能力层级的课程,凭借着“研学旅行”基地和线路,以“同质异标”(同一基地或同类活动按学段特点设计不同目标)、“异标异线”(学段不同,目标不同,选择不同路线,设计不同活动)为原则,强调“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性实效性评价,趣味性发展,科学性实施和系统性构建,确保学生“学得充分,学得实在”,以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增强学校核心竞争的软实力。
(2)要将“研学旅行”作为课题来研究
学校应积极参与申报确立“研学旅行”的专项课题,以课题研究指导活动规划,保证“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科学、实施高效。课题组要聘请科研或政策专家为研究顾问,“研学旅行”或夏令营机构专业人员做为活动顾问,通过顾问的有效指导,有计划性地开展研究。
调查家庭、学校、社会对“研学旅行”的认同策略,调查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思维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乡,走出国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动脑,一起学习、生活、住宿,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培养学生们观察、 探究、合作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3)要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应用手段
把“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让其将实施情况纳入学生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
在具体课程实施前,要认真设计“研学目标”,预设学生学习内容及方式,公示课程的评分方式和成绩记录及结果运用等事项,同时在“研学旅行”过程中, 观察学生研学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分等级记录在案,并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演出展示等方式,评判学生学习成果,作为“优秀学员”评选条件,以便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研学自觉”的形成。
2.“研学旅行”的实际操作
(1)研究教育选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
“研学旅行” 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接触自然和亲近社会,通过体验获得学习和提升,并最终形成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不断强化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体现“研学旅行”活动的育人导向,让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基层学校应始终秉承着“公益性、普及性、教育性、实践性、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环绕着自然、科技、人文、艺术、素质拓展等主题,精心选题,科学设计“研学旅行”活动,以彰显“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价值及育人功能。
(2)做好科学规划——使“研学旅行”具有系统性
学校还应成立“研学旅行”课程研发领导小组,设立责任处室和责任人员,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安排,贯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坚守“教育、体验、安全并重”原则,确定研学主题和研学内容,将体验学习和素养发展贯穿始终。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构建应坚持“逐级拓展、序列推进”的原则,让“研学旅行” 能够促使学生成长。
研学旅行课程设置还应具有多样性。要结合学段特点和学校所处的地域优势,秉承着“校方自主”与及“多方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灵活组织,坚持“常态实践活动”和“假期研学旅行”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采用学生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参与,遵循由 “亲子活动”→“老师陪伴”→“学生自主”过渡的方式,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学校应当提前公布课程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报名、自费参加。学校应“自主地”将其列为“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积极推进“研学旅行”教育基地建设,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3)推进精致管理——使“研学旅行”具有安全性
“学习为重,安全至上”是“研学旅行”的基本准则,也是获取社会认可、家长信任、上级放心的关键。同时,“研学旅行”活动涉及的人员多、部门广、路线长,不确定因素多,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
我们每次“研学旅行”都要从研学主题、运行模式、内容设计、活动流程、条件保障、安全预案、责任主体、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活动总结、效果诊测等方面全面规划部署,务实构建管理网络,重视带队教师选拔,加强营队组织建设,明确相关人员职责,签订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做到行前活动方案可行、安全预案翔实、安全培训到位,行中操作规范到位、考评全员全程,行后总结及时深刻、经验丰富全面。
(4)致力家校合作——使“研学旅行”具有“抗腐性”
“研学旅行”,家长和学生都是局内人。
活动前,学校应尽力发动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线路及内容的规划、选择设计,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趣味性和适应性。
活动后,学校要设计分发问卷,及时收集整理家长及学生反馈意见,有助于研学旅行”课程的修订与完善。
课程费用通过家委会、学生会成员参与议定,全程监督,做到收支公开透明,经费管理规范,杜绝搭车收费、虚高收费、胡乱用费等现象,做到学校不牟利,教师不沾钱,“研学旅行”纯洁透明,具有极强的“抗腐性”。
给孩子多广的天空,孩子都将拥有多大的舞台,并舞出多大的精彩。 “研学旅行”拓展的就是教育空间,让封闭的学校教育更加多姿多彩。
事实上,“研学旅行”过程中,得益的不止是学生,这样教师的天空更辽阔,视野和心胸更宽广了,专业成长的方向更明确了,成就教育梦想的自信与能力也就变得更强大。
“人”这一活跃的因素成就了,学校办学特色也就彰显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时代价值也就更高了。
目前,心里程集团正努力响应国家“研学旅行”政策要求,致力打造建设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希望让广大中小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参与体验机器人、3D打印、VR、AR等高端科技,提高学生的科创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传统教育模式变革,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