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在切实推进针对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与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让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与发达地区学生相同的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机会和资源,让“教育扶智”与时俱进,发挥更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交互技能之需要
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任务解决能力、人际合作能力等是形成交互、分析技能的基础,这些,绝大多数并不在各学段的考试科目之中,在过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甚至比那些列入考试科目的内容更为重要。
如果说,过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对这些能力不加重视可能并不客观,但当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教育与评价工具,对这些能力的所谓“重视”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经验和文件层面,确是事实。
今天,随着传感器、虚拟和增强现实、3D打印、大数据分析、视频追踪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应用,对这些能力的评价和培养已经有了现实的可能。
因此,《行动计划》中的“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正呼应了这种变化。提出了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这些,无疑会大大提升对“能力”的科学评价和让精准教学落地成真。
二、提升“数字胜任力”和“媒介与信息素养”之需要
目前,制约我国学生“数字胜任力”发展的一大原因,在于将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信息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水平,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数字胜任力水平混为一谈。
由于不加区分,造成了从评估到培养的种种错置;且这种错置不仅出现在学生群体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在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中,事倍功半,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信息素养、数字胜任力的提升。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对民众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历程来看,大体也呈现从重知识、重应用转向重素养、重胜任力的发展态势。《行动计划》中“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呼应了这种态势:提出要“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网。种种举措都表明,教育信息化2.0将真正促进我国学生、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信息素养的发展。
客观地说,《行动计划》在国家层面的这几个教育信息化规划中,是对作为学习内容的信息化和人的信息化问题最为重视的一个。可能有人会认为,“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偏“软”、偏“制度”,与“技术”涉及无多,进而质疑其与教育信息化2.0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以为不然:一方面,教育者(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2.0需要数字竞争力、信息素养也达到2.0水平的教育者;另一方面,与提升学生的分析技能、交互技能类似,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数字竞争力、信息素养的科学评价、精准教学同样举步维艰,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这样的具体举措。
三、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力之需要
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早已成为全球广泛共识。近年来,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但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民群众终身学习“能级”的提升:一是匹配问题,即如何将优质的、适合的终身教育资源与具备相应趣味、相应能力的学习者有效匹配;二是便利问题,即如何使学习者真正能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三是成就问题,即如何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进行准确、客观的记录,使之成为激发终身学习者持续学习、深入学习的动力基础。
显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5G移动技术等的成熟,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正因为如此,《行动计划》中“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都很好地回应了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需求。
随着“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遴选万堂示范课例”,“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等措施的出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将得以实现。
此前提到,“能力”和“脱贫”是教育信息化2.0及《行动计划》的两个关键词,“脱贫”似乎隐而不见,这该如何理解?进而又该如何理解“能力”与“脱贫”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此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全球财富创造及分配而言,全球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一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型自动化的发展,常规手工任务、非常规的手工任务、常规认知性任务正在减少。
如果我们忽视了时代关键转折点所蕴含的这一特征,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智”还停留在过去的“路径依赖”,即满足于教授他们如何去从事常规手工任务、非常规的手工任务、常规认知性任务;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化信息时代,他们和他们的下一代还将陷人更为深重的“贫困循环圈”。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从一开始就聚焦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获得与其他群体相同的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机会和资源,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出贫困。
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在切实推进针对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与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让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与发达地区学生相同的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机会和资源,让“教育扶智”与时俱进,发挥更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